院校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报道

中国医学科学院11项成果及1位人才荣获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和人物奖

2022年1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京政发〔2022〕33号)。中国医学科学院11项科研成果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同时,阜外医院宋江平教授荣获北京市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本年度申报数量和获奖数量均创历年新高。


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奖项目清单

项目奖名单.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人物奖获奖清单

人物奖名单.png 


获奖项目及人物简介

一、阜外医院吴永健团队 老年主动脉瓣疾病新型微创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应用推广


01-阜外医院吴永健.png 


项目组从零开始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新型老年主动脉瓣疾病微创介入技术体系,创新研发四款人工介入瓣膜并转化应用到临床。目前全国已有近400家医院开展了该技术,近二万患者通过该技术得到了救治,北京地区在该领域居全国之首。项目组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演示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在JACC等行业顶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二、阜外医院郑哲团队 心脏移植关键技术的建立研究及应用推广


02-阜外医院郑哲.png 


项目组经过近20年的探索研究,连续攻克心脏移植核心难题,建立心脏移植关键技术体系,完成1096例心脏移植,为全国最多,患者中长期存活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项目组将系列关键技术在全国规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三、肿瘤医院冯利团队 基于扶正解毒理论抗肿瘤中药新药研发转化与临床应用


03-肿瘤医院冯利.png 


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冯利教授带领团队,传承孙燕院士“扶正”抗癌理论,结合新的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及炎癌转化机制,创新性提出“扶正解毒”理论,形成抗肿瘤中药新药研究创新模式,并完成成果转化,对中医药抗肿瘤治疗体系的建立具有开拓及里程碑意义。


四、药物研究所刘玉玲团队 基于复合超分子的脂质纳米载体提高天然药物成药性关键技术及应用


04-药物研究所刘玉玲.png 


在刘玉玲教授带领下,项目团队针对天然药物成药性限制及纳米技术发展困境,聚焦科技前沿,构建了基于复合超分子的脂质纳米载体技术平台,用于二萜类、黄酮多酚和多肽类等天然药物的成药性研发,实现了肿瘤靶向、免疫靶向和粘膜递送,从安全性、有效性和顺应性多个维度,提高了天然药物成药性及临床价值,获专利授权3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通过关键技术应用,培育4项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新药成果,并在北京地区实施转化,推动了基于纳米技术的天然药物发展。


五、协和医院翁习生团队 可塑性骨填充材料的创新关键技术建立及推广应用


05-协和医院翁习生.png 


骨填充材料是骨科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材料,开发优良的人工骨填充材料是全球热点及难点。翁习生教授率领团队经过十年潜心研究,研制成功可塑性人工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临床应用效果,社会效益显著。取得了突破性创新成果,解决了我国既往缺乏可塑性骨填充材料的难题,使我国在骨填充材料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六、阜外医院张健团队 中国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机制和精准诊治研究和成果推广


06-阜外医院张健.png 

项目明确了我国心衰心肌病防治现状,填补了领域内多项空白,形成了立体的中国心衰心肌病防治与学科体系。项目组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irculation、JACC、Nature Cell Bi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等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著101篇(其中IF>20,2篇;IF>10,7篇),Nature子刊3篇,总影响因子234.33分,作为通讯作者单位牵头撰写中外指南12部,出版各类著作10部。


七、药物研究所杜冠华团队 缺血性脑卒中防治药物研发临床前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与应用


07-药物研究所杜冠华.png 


项目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的疾病特点,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防治药物研发的理论探索和技术创新,整合药物发现和药物成药性评价,建立了缺血性脑卒中防治药物发现和临床前评价技术体系。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了多项技术服务,完成了多项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发现和评价工作,取得突出成绩。除临床前研究的候选药物外,推动2个新药获批上市,2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八、协和医院黎明团队 儿童青少年肥胖不同代谢类型的精准识别和预警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08-协和医院黎明.png 


聚焦儿童肥胖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建立国际珍贵的儿童肥胖代谢异常大型队列——BCAMS,开创性地建立基于代谢特点的儿童肥胖新分型和预警体系,发展早期精准防控支撑技术;发布首版《中国儿童代谢健康型肥胖的定义和筛查专家共识》及《中国儿童肥胖评估、治疗和预防指南》,发起“终止儿童肥胖”中国公益行动,为推动儿童肥胖的精准管理新模式做出积极贡献。部分为国际领先,部分填补国内空白,很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应用前景广阔。

 

九、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钱朝晖团队 新冠病毒谱系划分及进化动态分析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参与)


09-病原生物学研究所钱朝晖.png 


项目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谱系划分和演化动态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率先揭示新冠病毒分为S和L两个主要谱系,为新冠病毒基因组的谱系划分和进化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构建新冠病毒分层次谱系划分系统,揭示S和L谱系在致病性方面的差异,为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论证了为何新冠病毒只可能来源于自然,而不可能由人为制造,被新华社等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


十、基础医学研究所赵春华团队 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精准诊治临床策略的建立与应用(参与)


10-基础医学研究所赵春华.png 


项目针对新冠临床重症危重症的救治难点,国际上率先评价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重症COVID-19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成果被列为美国NIH治疗COVID-19指导规范的首篇核心文献;项目组通过外周血PBMC单细胞测序,发现间充质干细胞输注调控免疫系统功能治疗COVID-19的新机制,并建立特异性新冠中和抗体的快速研发体系。牵头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可利霉素治疗COVID-19的临床疗效。根据项目研究成果,2021年1月国家药监局批准了可利霉素治疗重症COVID-19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为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原创新药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十一、输血研究所付萍团队 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发平台的建立与应用(参与)


11-输血研究所付萍.png 


项目通过快速诊断技术研发平台创建了诊断技术和试剂盒26 种,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2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著56篇(部),有力提升了我国动物防疫体系末梢对动物疫情快速感知识别能力,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十二、阜外医院宋江平

12-阜外医院宋江平.jpg 


宋江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人外科5区副主任,心血管植入材料临床前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3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我校本土培养青年学者,先后获得“国家杰青”和“北京杰青”资助,并入选我校长聘准聘教授系列。宋江平作为青年心脏外科医生,在完成繁重临床工作同时;原创性构建基于心血管病理和多学科交叉立体研究策略,建立等待移植患者分类体系,被写入欧洲心血管教科书;提出预警心肌病患者猝死标记物和发现阻遏心脏炎症激化导致恶性心衰的靶向药物,被欧洲心衰指南向全球同行推荐;在国内率先开展基因编辑“猪心”到恒河猴心脏移植临床前大动物实验,为开拓心脏移植新的供体来源提供可能。绘制正常心脏、血管、瓣膜精细细胞图谱,解析心衰免疫微环境,为心衰免疫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导致心衰机制与饮食干预途径,为航天深潜人员健康提供支撑。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心血管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9篇,多项研究成果被写入指南,当选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供稿:科技管理处

编辑: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