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报道

烽火仁心 | 抗战中的林可胜暨协和人的战地救护展览开幕

e5799f611a9a4af490801bcd05ee097c.jpg

9月10日下午,“烽火仁心——抗日战争中的林可胜暨协和人的战地救护”展览开幕式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所(院)举办。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院校长王辰,党委书记姚建红,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校长刘德培,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副院校长强伯勤,中国生理学会原理事长、现任监事长、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晓民教授,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韵教授,《生理学报》主编、大连医科大学副校长管又飞教授等领导出席。  

此次展览遴选了海内外文化机构和个人收藏的230多幅珍贵历史影像及视频资料,全面直观地展示了林可胜及其带领的协和人在抗战时期救死扶伤、勇赴国难的战地救护历程。在协和医学院落成100周年、协和生理学系建系100周年之际,举办本次展览具有深刻的爱国、爱校、爱系教育意义。展览得到厦门华侨博物馆大力支持,厦门市原鼓浪屿区副区长、原鼓浪屿区政协副主席、周寿恺(追随林可胜开展抗战救护的协和毕业生)之女周菡女士,厦门市第五医院全科规培基地主任邹良能教授,以及厦门华侨博物院的黄筱雯主任、陈丽萍老师等嘉宾从林可胜先生祖籍厦门远道而来,共同见证展览开幕式和“可胜大楼”揭匾仪式。  

林可胜先生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极强的民族自尊心。留学英美期间,他就强烈地感染着周围的中外同事,为中国学者在欧美学术界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林可胜更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他就在协和发起组织现代化抗日救护队,担负起艰巨的救护任务。“七七事变”后他放弃了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的工作,毅然决然地与同胞共赴国难。在他亲力亲为的感召下,协和医学院聚集起一支意志坚定、医术精湛的战地救护队,奔赴最前线,并以此为核心组成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林可胜还开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医护人员培训基地——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总所,并以个人魅力吸引了一批国际友人来华参与医疗工作或慷慨资助。林可胜随中国远征军出征,深入不毛之地,在异域他乡扬国威,为八年抗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得意弟子周寿恺先生也被授予少将军衔。抗战胜利后,林先生的目光投向了战后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他不仅委托其学生冯德培筹划成立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还在上海组建了国防医学院(现第二军医大学)并担任首任院长,从而创立了我国的军医教育体系。  

image.png

开幕仪式上,王辰院校长致辞表示,林可胜先生对生理学研究高标准的追求和创新精神,他在战时救护和防疫工作中的卓越贡献,他对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远虑布局,他对年轻后辈的尽心提携与培养,都体现了老一辈协和人的珍贵品质。他不仅是中国学界的旗帜,更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以及爱国热情,是我国医学界一笔珍贵的财富,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医学事业发展、为实现祖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贡献。本次展览虽然只展现了林可胜先生诸多事迹中以抗战贡献为主的部分,但对于激发协和师生的爱国热情,唤醒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协和精神,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image.png

开幕仪式结束后,在院校史馆刘静老师的引导下,各位领导和嘉宾依次参观了“秉承父志 杏林传薪”“抗战救护 协和旗手”“秉持人道 胸怀大义”“大爱无疆 情谊无界”“精神感召 团结抗战”“英雄永志 浩气长存”6个单元,亲身感受战火之中医护人员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各位领导和嘉宾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详细询问相关情况。      

展览开幕仪式由王健伟副院校长主持,院校领导姚龙山副书记、王云峰副书记、张勤副院校长,以及基础所院领导、生理学系的老教授和师生代表,基础所院各学系、中心和部门的同志参加活动并参观展览。  

8eb885f5633e41549599b3788adf4653.jpg31a37e21965747c99bb38d3170453efe.jpgd619d3419a374bcdbec4e3f7b288d4ed.jpg446b6113ab3a4ed2a2ff4f3c10464777.jpge2d99ff3a9b64c58aa9f85ccedf6acc6.jpgf5e7b5906fde459597c3eebab2a92bbb.jpg818abd0d7654489a9003919038a18140.jpg664abe5fa5cb46709d8a72031ca1bd99.jpg7a45a6aa43304795885369219eb57c81.jpg8567332dfead4da797cb4165c2fade6f.jpg8d7724e0b59d4c89b4112dc35cfce123.jpgb9e6f762aa21453c9e18c354240c4a58.jpge8b2f363333f485996059a26018c38fc.jpg14.jpg314e79ae56ba42a1b712364fe4393e0d.jpgaee4d702f29b415fbac0e88cf427c6f1.jpge89b70589c1440cf9d8707d716ccac74.jpgfa0afe41304843dea24637cb8448950f.jpg2ea8b31ebc254e1497cf6e8b3ff57e7c.jpg9cc79e8747174d4a97fc5d61ee7a1ec6.jpg84cac954775643c8a1faadd9e2621837.jpg4bebf80d56264b1bbf6071decd0de71c.jpgeb7658e7e993459bbcb975d395344edb.jpg72029330ecb04e65b41ec4909a4c9476.jpga48588e5b01a4ba7aefb412cdc9f11eb.jpg

文字|基础所所办

摄影|童 林  郭志晨  朱兴鑫

展览|校史馆

172394d2d26342318c6c6ae97c126d8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