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院校报道

协和辅导员:以“医”心育“医”才,用坚守护成长(三)

春风化雨润桃李,立德树人铸医魂。

在过去的一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辅导员队伍深耕育人一线,以师者之智启思,以医者之仁暖心。他们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2024-2025学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辅导员”,探寻他们以“医”育“医”的匠心,感受这份躬耕不辍、大爱无疆的育人担当。


李玉玲:心蕴仁爱,筑梦引航

 

从开学第一天起,李玉玲就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融入工作的每个细节。面对刚刚踏入校园的新生,李玉玲通过“开学新篇,育梦启航”入学教育系列活动,将爱校荣校、学业学风、心理健康和日常安全等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引导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她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系列活动,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养养成和朋辈引领等内容,推动新生形成专业认同感,筑牢职业发展基础。在“提灯引路,逐梦前行”主题教育活动中,她以关爱为底色,构建起精细化的育人体系。从生活照料到心灵陪伴,她实施“滴灌式”引导,助力学生在大学初期确立发展目标。寓意深远的韶华门、顺遂门、寻梦门,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与使命感的育人实践。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李玉玲搭建多元心理教育平台,举办主题工作坊,开展分层分类的团体辅导,她为学子构筑起坚实的心理防线。心理情景剧、健身健心活动、心理漫画大赛等创新形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生动有效。三次危机干预的成功实施,见证着她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与担当。

李玉玲优化新媒体平台育人功能,完成护理学院微信公众号的全面升级。“走入我们”“仁爱园地”“提灯铸魂”三大板块层次分明,系统展示护理学院环境与文化,增强认同感,渐进式内容引导学生自我提升,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传承协和精神,照亮学生成长道路。

在班干部队伍建设中,李玉玲建立起完整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通过明晰职责、强化实践、注重关怀,打造出一支高效得力的班级骨干力量。学生干部们不仅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更成为班级治理的核心引擎,显著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与管理效能。

李玉玲立足早期介入,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她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系列活动,融入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筑牢专业认同和职业发展的根基。她组织学生参加供需见面会,安排医院发展前景分析和学长经验分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她注重加强专业认同与职业目标教育,为个性化成长和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玉玲:现任护理学院2024级2班辅导员。她说:“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一门静待花开的艺术,需要耐心,更需要信念。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带着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而我所能做的,便是以心暖心、以爱育爱——在平凡日常中见证转变,于细微之处看见成长。未来,我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深耕细作的日常中传承育人初心,在陪伴成长的道路上做一名温暖的灯塔。愿我与同学们继续并肩前行,在这场温暖的生命互动中,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


王晓婷:引领成长之光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担任护理学院本科生辅导员以来,王晓婷立足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工作展开,让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坐标。她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通过工作思路转变、话语体系转换、活动形式创新等方式,切实提高了党团组织对青年师生的引领力、说服力、凝聚力。

在班级管理中,王晓婷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面对同学们局限在小圈子中、班级活动参与度不高的状况,她积极组织各类班级活动,带领同学们参与校内各项比赛,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凝聚了班级向心力。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宿舍谈话、突发事件处理等途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建立班级异常状态学生台账,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做到家校联动。她注重班级学风建设,通过建立班级考勤管理制度、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开展经验分享会等方式,促进同学们共同进步,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护理学院资助工作负责人,王晓婷完成各类国家级、院校级奖助学金、机构资助的评比发放工作。她将“资助前置”,在新生入学后了解每位新生家庭经济状况,将“绿色通道”向前一公里,帮助新生了解政策,完成助学贷款工作,确保经济困难学生的贷款顺利发放。她建立护理学院低保学生、困难学生台账,做到学生情况了然于心。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她认真钻研,注重把资助工作与育人紧密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王晓婷针对毕业班及低年级学生采取不同策略,系统推进就业工作。她组织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讲座与竞赛,鼓励学生关注各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还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求职就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她注重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工作,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每年开展供需见面会1-2次。

王晓婷于2020-2021学年、2021-2022学年、2023-2024学年获得校级优秀辅导员称号,202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系统服务育人先锋称号。她所带领的2016级2班曾获校级优秀班集体,2022级2班在2024年获得北京市级优秀班集体称号。

王晓婷:护理学院2022级本科班辅导员。她说:“在班级中,辅导员像是班级建设的‘工程师’,用思想建设为学生指引方向,用班风建设为班级凝聚力量,用学风建设为学生夯实基础。未来的日子里,我仍愿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继续深耕这‘三驾马车’,陪伴每一位学生在青春的旅程中稳步前行,也在见证班级成长的过程中,书写属于辅导员的责任与担当。”


冯子鸥:用心用情伴成长,立德树人守初心

 

冯子鸥自2023年以来兼任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辅导员。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择业,她严格执行研究生管理各项要求,以创新务实的工作助力学生成才。新生入学季,她精心制作通讯录,为新生与导师、同学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子们快速融入新环境。面对学生毕业季的迷茫与焦虑,她与择业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及时传递招聘信息,既为毕业生畅通就业渠道,又为他们疏解心理压力。冯子鸥将就业指导前置,帮助学生提早明确职业目标。她开展就业指导专题培训,同时与多家医院和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作为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她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她充分利用放射所的核科普基地优势,组织学生参与“强国有我 核你有约”国家安全日科普志愿活动,开展“核”趣探索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她还组织开展支教、师生篮球赛、消防演练、端午艾草DIY等文体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出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文化氛围。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冯子鸥注重寓教于行、寓教于情。她创新党建活动形式,融入传统文化分享、非遗体验等元素,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认同;邀请优秀党员分享科研心得,营造互学互鉴的良好学风。冯子鸥注重在日常中与学生密切交流,尤其关注困难家庭学生和心理困扰学生,通过一对一倾听学生的困惑与烦恼,尽力解决实际困难。持之以恒的关怀,让冯子鸥成为了学生信任的“知心人”和“可靠后盾”。

冯子鸥:现任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生辅导员。她说:“研究生辅导员工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次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宝贵旅程。辅导员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敏锐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核心需求,提供及时而贴切的引导,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未知与挑战。当看到学生们从迷茫到清晰,从依赖到独立,他们的成长轨迹,是对管理工作最温暖的回应。”


林玲:深耕专业引领,做学术生涯的“引航灯”

 

作为研究生辅导员,针对研究生群体的身份与心理特点,林玲将日常工作聚焦科研压力疏导与学术生态培养。面对一位预答辩结果不理想陷入自我怀疑的学生,她联系导师协同制定阶段性目标、推荐心理辅导资源,帮助学生重拾信心。她发现,研究生群体焦虑比例更高、求助意愿更低,便常常深入学生群体中,开展“咖啡谈心”,定期组织校园活动增强和学生联系,还建立学生干部“心理观察员”制度,摸排重点学生。林玲精心打造“学术生态系统”,与兄弟所院推动跨学科交流,还联合研究生院、信息所等资源设立“学术软技能”工作坊,开展文献检索与管理、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

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林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三维一体”思政育人体系。她在党支部设置委员联系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1名学生成功入选北京青马工程,展现了思政工作的扎实成效。她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红色德育、学术智育、音乐美育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通过春秋游、学生运动会等集体活动,搭建学生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志愿服务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她带领学生探寻协和名医足迹,传承和弘扬协和精神。

林玲始终坚持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她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涵盖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奖学金评选工作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她重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依据学院学生专业和人数,设置院研究生会和年级班委,明确岗位职责、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林玲将职业素养培育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一环。通过邀请导师、心理咨询师、优秀毕业生等开展面对面交流,她模块化设置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指导。她鼓励学生见习实习,对专业学位学生实行“双导师”评价制度,链接学院校友资源创建“行业导师库”,使学生能精准对接研究方向与岗位需求。她打造每年动态调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让学生在知识获取和实践能力上取得长足进步。学院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100%,去向包括三甲医院、高校、企业等,这份高质量的就业成绩单背后,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智慧。

林玲: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她说:“研究生辅导员是学术长征中的‘补给站’,既要为攀登科研高峰的学子备好行囊,也要为迷途者点亮灯塔。每当看到学生在毕业论文结语中发表致谢或在毕业典礼上带着家人合影时,我更加确信:教育的最高价值,是让每个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张婕:以心育心,以业立业

 

从招生至毕业,自学习到生活,张婕始终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工作、恪尽职守,实现了高效、有序的培养过程全链条管理。

张婕在辅导员工作中倾注匠心。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她系统学习了心理咨询基础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日常,她主动向各专业学生、老师请教学业特点;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总结出“工作流程-问题台账-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主动的问候、耐心的倾听,线上线下累计百余次的谈心谈话,使她成为学生迷茫时刻最愿意倾诉的知心人。

学生管理工作琐碎而繁重,“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透”是张婕的工作原则。从新生政审、体检、调档,到毕业生图像采集、档案转寄,她总是提前规划、设置提醒,把每项工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在硕博统考招生中,她与所有招生导师和考生保持密切沟通,严格组织复试环节;在推免招生中,她不断创新夏令营形式,组织师生深度交流,通过多渠道全天候咨询服务,实现了“拟录取比例高、生源质量好”的佳绩,创造了招生工作零差错、零申诉的优异记录。张婕负责的奖助评优规范公平,她结合制度文件,广泛调研学习、征求意见,顺利完成各年度奖助学金发放、补贴申报和优秀毕业生申请工作。培养过程中,她持续细化完善工作流程,每个环节都做到提前通知、认真审核、耐心答疑,顺利完成2020级到2023级的中期考核、2022届到2025届的毕业答辩和学位申请工作。每年就业季,她及时召开就业动员会,密切关注毕业生求职动态,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使院所创造了2022-2024届就业率100%的优异成绩。

作为系统所一支部组织委员和第一届团支部书记,张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党团活动,通过活动加强思想引领。在她的指导下,两名学生在院校团委“传承五四精神,共书青春篇章”诗词征集活动中获奖,两名师生在法治教育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奖,展现出扎实的育人成效,她本人的作品《学‘法’无涯,‘罪’有止境》也被推荐至北京市参赛。

张婕:现任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研究生辅导员。她说:“辅导员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需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帮助学生学业生活少焦虑,在‘敬业’上脚踏实地,陪伴学生毕业就业不迷茫,在‘事业’上倾注热忱,引导学生职业规划少弯路。往后,我仍会以心育心,以业立业,既做学生学术路上的‘摆渡人’,也做他们人生途中的‘托底人’,让这份工作在育人的坚守中,愈发有分量、有温度,用自己全部的精力来诠释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戴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戴芳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她精心打磨“新学期第一课”、毕业典礼、教师节、毕业生返校等品牌活动,积极组织各类群团共建活动,营造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节假日慰问和困难学生帮扶工作,通过谈话谈心、主题班会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她注重培养负责任、敢担当的学生干部队伍,激发同学们的团队意识,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良好班风,她指导的班级在2023年度首次斩获云南省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

作为研究生支部书记,戴芳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将学生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业务工作有机结合。面对研究生党员流动性大、男女比例失衡等实际情况,她完成了党组织关系的全面梳理和支部组织框架的构建。她邀请生物所党委书记、执行所长及老教授等专家开展专题党课,强化学生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还精心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涵盖科研学术、师德师风、安全教育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助力学生素质提升。

从学位授权点周期性评估到“双一流”监测数据填报,从严格学位审核过程到拓宽学生实践基地,所院学科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她立足导师,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年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培训,健全导师遴选机制,不断提升导师质量;面向学生,她鼓励参与科研项目、学术大会和学术竞赛,提升科研学术能力,通过组织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专题讲座,提升学生求职技能,还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参观、实习实践等活动。她及时传达就业政策和形势,召开就业工作促进会和指导大会,积极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在她的指导下,毕业生连年获得省、市或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三年的用心付出,换来了学生的真诚认可。每年毕业季,感谢寄语如雪片般飞来,一面面锦旗承载着学子们的深厚情谊。导师们评价她是“培养学生过程中的坚强后盾和得力搭档”,这是对她工作的最好肯定。

戴芳:现任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教育处辅导员。她说:“时光荏苒,岁物丰成。转眼间,在生物所兼职辅导员已有近3年时光。教育事业是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这份事业的践行者之一,我深感无比光荣,也意识到责任重大。未来,在这条‘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道路上,我将继续践行辅导员的光荣使命,用心、用情、用爱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为生物所的事业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供稿:研究生综合处